個人 2020 回顧:似乎內斂的一年

白羽平
Jan 3, 2021

--

2019 的跨年,記得是跟 919 一起過的。但在那之前,請讓我利用 2019 年年末發生的事情,來勾勒我的狀態。

  • 2019 年末,那學期雖然我畢業了,不過我仍在 5105 擔任第三次老窖,並且那次的身份是課程 PM。在學院工作真的是非常愉快且充滿意義感的一段日子,我很享受那種營造文化、撐起一個讓所有人能安心交流成長的空間,看著學員學期初到學期末的變化,是我最讓我覺得「值得了」的瞬間。
在 D-School 的 1 年半的日子,一晃眼就結束了
  • 當時很喜歡看 Suits,又碰巧在實習的反思中,覺得這項工作對我來說有些不踏實且迷惘,所以當時很認真地考慮要考科法所,覺得法律是一項踏實的業務,嚴謹的邏輯可以承接的住我的無所適從。
  • 縱使當時在嘗試過顧問業實習後感到徬徨,但年末的校招又開始了,在迷惘得看不見自己的人海中,雖然想要反抗人流,但是找不到支點,也落得身不由己就跟著人群從眾。雖然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但心想:那總是人人稱羨的職位,即使錯也不會離譜吧。所以即使不樂意也還是投了履歷到顧問業的正職缺,結果收到了無法邀請我去 first round interview 的拒絕信。

大概勾勒出 2019 年末的場景,可以逐步來看看 2020 在什麼樣的脈絡下展開了哪些故事

2020 年 3 月以前:徬徨的求職

我記得當時我一直在練習著與面試的場景拔河,找工作與面試這些不太是我擅長的事,在說好聽的故事與說真實的故事之間,我總是會無條件的選擇真實(至少我相信他是真實的)。我無悔地相信真實的故事才能代表我,如果不能打動人,那代表的只是在那些有工作經驗的人眼中,我的故事並不吸引他們。我相信他們比我更了解公司需要哪樣的人,如果我並不適合,其實也該謝謝他們的判斷替我省去一些冤枉路。

現實是,這並不是容易的過程。我當然也想像上面這段文字描述的灑脫,但當我只有一個人,要依靠這套價值觀去對抗世俗對於「失敗」的想像,現實的冷冽與骨感還是不免會讓我質疑自己:

你為什麼要有這種無謂的堅持,此時此刻還有什麼事情比找到一份好工作更重要?

現在來看,其實是有的。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的「失敗」會帶給我各種沮喪,在探詢這些沮喪背後的原因,會發現其實還是來自我把自己拿來跟其他有拿到 offer 的競爭者相比,便開始質疑自己,難道我真的這麼沒有能力、沒有價值嗎?

不過這其實很不符合我的價值觀,我當然可以選擇不要去想,相信這種痛苦是必然的,逼自己只能忍受。但這麼一來,我在自己的價值觀內就不能自圓其說,這對我來說可能會是更大的自我價值混淆。

所以我探尋了兩件事:

首先是我其實也沒有確信這是我嚮往的工作內容,如果我對於這樣的價值沒有追求,那麼我又為什麼要在被拒絕時感到沮喪。我也許是在準備的過程中,因為對這件事一直付出,所以開始期望回報,當回報不相稱時會覺得被剝奪了一些什麼。不過回過頭來看,這並不符合我的初衷 — — 「為了理解自己是不是喜歡這些產業、工作,所以用面試的機會強行讓自己快速認識這個產業」,釐清了這件事,下次沮喪的迴路雖然還是會再出現,但就顯得輕鬆許多。

再者不符合我價值的部分是,面試是把立體鮮活的人,拿到同一個尺度進行比較,以公司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出發,去衡量人的價值。在當下那個場景,我確實跟其他人在競爭同一個價值,但如果我沒被選中,要能夠客觀的理解:從該公司的角度出發衡量,我所展現的能力與特質並不能最大化的幫助那間公司,僅此而已。完全不能擴大解釋為,我真的比那個人還差嗎?

而這個在「失敗」與跟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去探詢自己的不舒服來自哪裡,哪些價值是我所追尋的,慢慢的整合自己,逐漸成為一個價值觀趨於一致,活的表裡如一的人。這對我來說是這段時間更重要的獲得。

2020 年 3 月底到 7 月初:無聊的當兵

這段時間在當兵,當兵是一件無聊的事,不過讀了大概 15–20 本書,有這個機會讀一些書開始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大概是這段時間最大的獲得。不過一直沒有保持很好的讀書習慣,希望今年可以持續改進。

我很幸運第一本讀的書是《斜槓青年》,這本書對我大概有幾個影響:

  • 發現讀書其實不難(因為它很薄,也很好讀),讓我相信自己能繼續讀下去
  • 清楚的定義好「理性」,以及相信理性的力量。分享這本書對於理性的定義:
    1. 能夠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
    2. 能夠用符合邏輯的方式把目標拆解成相應的子項目
    3. 能夠在預期的時間內,逐一地執行所有子項目
  • 相信自己其實能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並能夠切出幾個閱讀的面相:
    1. 大敘事類型:可以用宏觀的角度理解世界
    2. 自我成長型:就是雞湯,以及一些協助我理解如何保持成長狀態的書
    3. 專業領域:目前是一些產品方法論相關書籍

然後影響我最大的兩本書應該是《人類大歷史》以及《原子習慣》。

《人類大歷史》重新建構了我對於我身處的這整個地球社群的想像,打破了很多迷思,從更本質的角度去思考科技進展、經濟活動、政治體系、以及心靈活動。是一本充滿洞見,協助我建構世界觀的經典之作;

《原子習慣》則是告訴我要如何強化自己的執行力,用輕鬆的心態與方法去 run 一段有目標的生活,並且在當兵完下半年的實踐中,相信自己有執行力能承接合理的目標。

2020 年 7 月初到 12 月:沈浸的探索

這段時間算是練習獨立的一個檻,進入到 24 歲,終於開始 fulltime 的做一份工作,也終於開始不向家裡伸手。自己負擔房租、規劃下班的生活、摸索與培養休閒時興趣,做了一些有趣的嘗試:去上了「張老師」的輔導培訓課程、閱讀跟參加非暴力溝通的讀書活動、建立寫每週 retro 的習慣(但沒有每週寫,大概寫了20篇左右)。

自覺滿幸運地到了一間不錯的公司,這邊的不錯泛指:

  • 企業文化:重視敏捷精神、以及用科技方法解決問題
  • 工作氛圍:整體工作氛圍輕鬆,溝通平行,也感受到滿滿的積極表達(與被挑戰)
  • 體質:組織職能分佈是滿矽谷文化的編制(意思就是研發團隊有PM/設計師/前後端工程師/資料科學家)

也遇到了不錯的主管跟 Mentor,主管在管理組織方面、生活平衡方面都十分有智慧,在她身上有許多值得深挖深聊的洞見;

Mentor coach 我的方式說實在滿適合我的,通常都是從現象出發的要我抽絲剝繭發現原因(be like,11/26 人均瀏覽時間下降,你覺得為什麼?),然後瘋狂的反問我「你覺得呢?」(我認同一個好的 PM 要有自己的 opinion,而這個方法確實能夠讓我比較容易長出自己的觀點)

總的來說,這段時間的轉變是:我終於確立了職涯早期想要發展的方向,發現網路公司的 PM 真的是非常有趣的工作,同時也體會到原來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是一種非常享受的感覺。

但是發現自己想要在如魚得水以及快速成長的狀態中取得平衡的話,要更明確地幫自己樹立想要成長的方向,而這個成長方向是來自清晰的人生方向。目前對於自己的目標設定仍不夠清晰,所以依據目標建立的行動也相對動機不明確,以至於有時候會難以持續或偏廢,這也是 2021 年想要好好調整的部分,如何有規劃、有意識地成長。

結論的結論:

  • 我覺得 2020 是內斂的一年,出了社會很慶幸有這些碰撞可以讓我琢磨自己的價值觀。除了完善自己的價值體系,也要開始學會獨立、為自己的任何事負責:為自己的成長負責、為自己時間該使用在哪裡負責、為自己要做什麼職涯選擇負責。
  • 期待 2021 是成長的一年,記得要設定清晰的目標讓自己成長、練習保持好讀書的習慣,不斷的覆盤自己是否有在朝那個雖然模糊但是堅定的方向前進。
文末,照例來個 Medium 式情緒勒索: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幫我拍個手(上限50個),或是以任何形式給我feedback,讓我知道哪個方面表達的可以更清晰。

--

--

白羽平

Product Manager at Taipei, passionate about Design Thinking and other problem-solving methodologies.